2018-04-05 来源: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:
清明节与农历七月十五、十月初一,并称为民间祭祀祖先的叁大“鬼节”。从山西旧志的记载看,尤以清明节为最重。一是最为普遍,无县不过节;二是最为隆重,无县不上坟(后两节在平遥等县仅是家祭、路祭)。
看旧志记载,古人的清明节过得让现代人有些摸不着头脑。既有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”(上坟)的凄凄惨惨,又有“梨花风起正清明,游子寻春半出城”(踏青)的悠悠闲闲,更有“纸花如雪满天飞,娇女秋千打四围”(放风筝、荡秋千)的热热闹闹。感觉与另外两个鬼节的萧杀、肃穆相比,完全不是一个画风。
其实,清明最开始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农耕节气,既不管哭,也不管闹,只管“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”。之所以演变成又哭又闹的清明节,还得说到两个已经消失的节日——上巳节和寒食节。
上巳节
上巳节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。早在先秦时,这个日子就已成为广受欢迎的民俗节日。主要活动是男女老幼结伴去水边沐浴,称为“祓禊”。所谓“禊”,即“洁”,“祓禊”就是通过自洁而清除不祥的仪式。官府还专门设置女巫一职来主持。
先秦时期的上巳节,还有一项祭祀内容,就是招魂避邪。当时认为柳枝有驱邪功能,所以这一天人们会编柳圈或者折柳枝带在身上。
汉代以后,上巳节的祭祀内容消失了,变成了纯粹的游玩活动。
到了宋代,理学盛行,讲究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礼教渐趋森严,上巳节这样大型的群体性露天混浴显然格格不入,上巳风俗渐渐衰微。 &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