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一果冻制品厂官网

校园文化

书生豪气纸上寻——唐代大文豪王勃

2015-11-30 来源:党委宣传部 浏览量:

【文化】 


       一千叁百多年前,在“骨气都尽、刚健不闻”的初唐文坛,王勃一出场就光芒四射。

      六岁善做文章,九岁读了大儒颜师古注解的《汉书》,就敢写《指瑕》十卷纠正其失误。十四岁上书右相刘祥道,对治国理政提出自己的主张,要求“待之以上宾,期之以国士”。十六岁,对台策及第,拜为朝散郎,轰动一时。

     盛世才子,荣华正好。怎怨得父亲王福畤毫不掩饰的骄傲。名儒韩思彦调侃:“武子有马癖,君有誉儿癖,王家癖何多耶?”但看了王勃兄弟的文章,他点了点头:“生子若是,可夸也。”

    《世说新语》中,谢安、谢玄把人才比作宝树,殿中侍御史杜易简就把王勃兄弟称为“王氏叁珠树”。杜易简“博学有高名”,是“诗圣”杜甫的伯祖父。

     这些,王勃自然都听在耳里,记在心里,多年之后,在流传千古的《滕王阁序》里,他郑重地写下“非谢家之宝树,接孟氏之芳邻”。但在当时,这个豪情万丈的少年,还不肯那么谦虚,他想的是“拾青紫于俯仰,取公卿于朝夕”。

    王勃出生于“以儒辅仁”的儒学世家,王家先祖“乃武乃文,或公或侯”,后迁居绛州龙门,“礼乐咸若,诗书具草。”从王勃起上溯八世,均有着述行于世。祖父王通开创 “河汾之学”,有“王孔子”之称,着有《续书》《中说》等,杜如晦、房玄龄、魏征等隋末唐初名臣皆出自其门下。叔祖王绩一生叁仕叁隐,清高自持,是享誉四方的诗人。王勃从小“厉精激愤,宵吟昼咏”,能诗擅赋,被誉为神童、才子,他 “文章迈捷,下笔则成”,面对延续至初唐的绮靡诗风,“思革其弊”,强调做诗要写胸中情感,受到当时文坛领袖薛元超的大力支持,产生了广泛影响,“时誉斯归”,名声大振。 

    “永徽之政,百姓阜安,有贞观之遗风。”唐初科举制度的推行,求贤举荐诏令的颁布,使朝廷选官用人逐渐挣脱门第出身的束缚,加上宫廷台阁里“起自布衣蔚为卿相”的重臣,对渴望功名的王勃,无疑是一种强烈的召唤。而且,一切看起来唾手可得。朝散郎虽只是一个从七品的文散官,有职无权,但对年仅十六岁的王勃,济世安邦的远大抱负有了实现的平台,足可夸耀。《新唐书王勃传》载,“沛王闻其名,召署府修撰。”

     沛王,即着名的章怀太子李贤,聪敏俊秀、礼贤下士,深得高宗喜爱和群臣拥戴。沛王府的修撰,也就是整理整理文件,写写诗歌文章。王勃如鱼得水,踌躇满志。他“奉教”撰《平台秘略》,从孝行、贞修、艺文、忠武、善政、尊师、褒客、幼俊、规讽、慎终等十个方面,将前代藩王行事之优劣是非,汇编成集,加以论赞,以明鉴戒。书就,沛王“爱重之”,赐帛五十匹。在沛王府,王勃与文朋诗友纵情诗酒,意气风流,度过了一生最明媚的时光。

     面对几乎是触手可及的锦绣前程,王勃如何能不春风得意。他的好朋友杜少府将去蜀州,王勃挥笔而就送别诗:“城阙辅叁秦,风烟望五津。与君离别意,同是宦游人。海内存知己,天涯若比邻。无为在歧路,儿女共沾巾!”

     江淹《别赋》中说:“黯然销魂者,唯别而已矣!”离别本是一个痛苦惆怅的主题,可是,王勃这首送别诗却自信豪迈,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。今日离别,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。对你我这样相知相通的知己来说,天涯也不过咫尺,何必学那些歧路沾巾的小儿女态?杜少府是个什么样的人,我们不知道,但灞桥杨柳下,王勃为他送别的一刻,却定格成一副永恒的画面,蕴藉着同情、期许、鼓励和昂扬,抚慰着无数离人,激励着无数志士。胡应麟《诗薮呐编》说:“终篇不着景物,而兴象婉然,气骨苍然,实启盛、中唐妙境。” 

    成也文章败也文章。王勃无论如何料想不到,一篇少年们争强好胜的游戏文字,会彻底改变他的人生走向。在唐朝,斗鸡之风盛行,连太宗、玄宗都喜爱这种游乐,669年的一天,沛王李贤和弟弟李显也相约斗鸡,两个王府的官员们自然要前来观看,呐喊助威。王勃仿照两军对垒时的军事檄文,写了篇洋洋洒洒的《檄英王鸡》,结果惹得高宗皇帝大怒:“是且交构。”下诏废除王勃官职,当天斥出沛王府。

     “坎坷于唐尧之朝,憔悴于圣明之代”,治民经国的宏图大志尚未展开就戛然而止。未经世事磨砺的少年,可以为沛王精心编撰处事方略,却无法安然度过自己的宦海风波。无论“神童”“才子”的金缕衣多么耀眼炫目,王勃毕竟只是一介书生,只看见了比前朝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,却未曾留意皇权争夺中的父子相残、兄弟操戈仍是高宗不能触碰的伤疤。朝廷对王府属官的选拔十分严格,而且规定其任期不得超过四年,就是为了防止结党生变,怎能容忍皇子之间这种构陷攻讦的游戏?

     伤心之地难久留。669年五月,王勃从长安出发,“观景物于蜀”。 此时的王勃,“雅厌城阙,酷嗜江海。常学仙经,博涉道记”,杨炯说他“每有一文,海内惊瞻。”《唐才子传》中说:“勃属文绮丽,请者甚多,金帛盈积,心织而衣,笔耕而食”,虽已去官为民,但故友诗朋还有慕名求文的热闹,都给了